艾巴生活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>互联网 >内容

互联网

关于儿童教育标准的讨论,听完今天的内容,你应该有所收获

2023-03-21 11:02:03互联网帅气的蚂蚁
最近啊大家因为孩子读物的时候,那是操碎了心。很多人都在讨论教育的标准到底是什么,我们团队在寻找相关资料的时候,发现了一部70年前关于

关于儿童教育标准的讨论,听完今天的内容,你应该有所收获

最近啊大家因为孩子读物的时候,那是操碎了心。很多人都在讨论教育的标准到底是什么,我们团队在寻找相关资料的时候,发现了一部70年前关于儿童教育的出版物。

这是1952年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的儿童心理教育图。虽然总共只有八张图片,但是用教育界的天龙八部来形容,他绝不为过。

今天呢就来看看这泛黄的画报是如何让教育人脸上泛红的。第一张画报叫父母之爱。

教育到底是什么呢?很多成人教育孩子啊都是焦虑在心里,唠叨在嘴上,行动很无力,氛围不带感。原因是什么呢?就是想把教育的担子甩出去嘛,甩给学校,甩给社会,甩给配偶,甚至是甩给孩子自己。

但是70年前啊,我们就知道教育它不是托付,而是言传身教,是要先立即再立人。但如今又有几个人还记得。

还践行呢这第二张画报呢讲的是同情和爱护。画报里是母亲的疼爱和对小动物的关爱,实际上都是想教会孩子一个词儿。

同理心可以这么说,世上所有把痛苦带给别人的行为,本质上都是缺乏同理心。有一句话值得我们一生学习,想要获得福祉,必须走出自我,走进他人的人生。

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贵的修养。他打开通往世界的门,他能走进更多人的内心。

第三章和第四章画报彰显了作者的智慧与修为。这两张画报的关键词分别是勇敢渔具,怕好奇心与不破坏。

寥寥数笔啊,竟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谛,并嵌入到启蒙读物当中,真是大英牺牲,功德无量。人类的祖先正是因为勇敢和好奇,才会走出山洞,刀耕火种,才会乘风破浪,探索未来。

用。气为人格支撑,好奇为成长铺路而惧怕和不破坏,则是规则和边界。

看到火,咱们就不会伸手看到风高浪大,咱们就不会出海。恐惧和不破坏是在保护我们自己,更是在敬畏万物。

孩子们可能理解不了这其中的深意。但简单的图文能让人潜移默化。

第五张画报的关键词是嫉妒于公平。这充分说明啊编写者的与世俱进。

传统中国文化讲忍让,讲宿命。但嫉妒是人性啊,这不公是原因呐。

1996年,央视导演李玉拍摄了一部20分钟的纪录片,姐姐引起了很大的反响。片中的姐姐叫蕊蕊,她和弟弟是龙凤胎,说是姐弟关系呢,其实是父母的选择,父母觉得女孩子可以照顾男孩。

于是呢剖腹产师先取出了女孩,同年同月同日生,蕊蕊却从出生就成了弟弟的。或者他必须学会忍让,将就懂事儿,处处以弟弟为限。

20分钟记录当中啊,有人说的话不多,但那句我的妈妈不爱我,让人扎心。这画报如警钟如明镜。

孩子要知道,我们终其一生,追求的无非是公平和正义。第六张画报说的是想象力,如果公平是扎在泥土里的根,那想象就是翱翔于天际的翅膀。

很遗憾,教育最大的悲哀,就是让孩子失去了想象力,给孩子制定了标准答案,替孩子做选择,阻止孩子胡思乱想,胡言乱语。如果有这么一张海报放在醒目处,或许有用最后两张海报。

关于生死,这是人类为二无法躲避的事儿。很可惜,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,讨论生的问题,我们常常难以启齿,讨论死的问题,我们常常会没有。

不是孩子的性情吗?是对生命的尊重,让孩子明白,告别是理解生命的意义。每个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,努力着希望走的那一刻,哎,笑着离开。

这八张画报,让我们对最近教育的话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路,盯着每一处糟粕,整改仍然应该,但划定规则才能步调一致。而比规则更重要的是,初心,教育的初心不是好,成绩不是精英化,不是盲从,不是利己,而是永远都能清晰的告诉孩子们,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关于教育,70年前,我们早已想得很清楚,如今只是有人刻意看不到而已。